一、活动签到表
起止时间 | 2024年11月28日16时05分至2024年11月28日19时30分,星期四 | ||
地点 | 闻韶院 | ||
组 员 签 名 | |||
序号 | 姓 名 | 签 名 | 备 注 |
1 | 陈家标 |
| 副院长 |
2 | 杜嘉敏 |
| 组长 |
3 | 陈敬怡 |
|
|
4 | 邓延彦 |
|
|
5 | 杨志坚 |
|
|
6 | 韦泽宇 |
|
|
7 |
|
|
|
8 |
|
|
|
9 |
|
|
|
10 |
|
|
|
11 |
|
|
|
12 |
|
|
|
13 |
|
|
|
14 |
|
|
|
15 |
|
|
|
16 |
|
|
|
教研室主任签名 |
|
|
|
二、活动主要内容
一、活动背景
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激发学生对器乐学习的热情,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水平,音乐学院于 2024 年 12 月 15 日成功举办了器乐大赛。此次大赛吸引了众多学生踊跃报名,涵盖钢琴、小提琴、吉他、古筝等多种乐器,经过初赛的激烈角逐,共有 20 名选手脱颖而出,进入决赛。为确保大赛评分工作的公正性与专业性,音乐学院器乐教研组精心组织了此次教研活动,旨在对决赛选手的表现进行评分,并对大赛进行总结与反思,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升。
二、评分细则制定
在大赛开始前,器乐教研组多次召开会议,深入研讨并制定了详细的评分细则。评分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:
1. 技术水平(40 分)
音准(10 分):选手演奏的音符是否准确,是否存在跑音现象。音准是器乐演奏的基础,对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美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节奏感(10 分):选手是否能够精准地把握乐曲的节奏,包括拍子的准确性、节奏的稳定性以及对乐曲节奏变化的处理。良好的节奏感能够使演奏更具动感和感染力。
技巧运用(10 分):选手在演奏过程中对各种乐器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,如钢琴的指法、小提琴的弓法、吉他的和弦转换等。技巧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演奏的效果和表现力。
音乐表达(10 分):选手是否能够通过演奏准确传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,包括对乐曲力度、速度、音色等的控制和变化。音乐表达是器乐演奏的灵魂,能够使听众产生共鸣。
2. 舞台表现(30 分)
台风(10 分):选手在舞台上的仪态举止是否得体,包括服装、站姿、坐姿等。良好的台风能够给评委和观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自信度(10 分):选手在演奏过程中是否自信从容,能够自如地面对观众和评委,不因紧张而影响演奏。自信的演奏能够更好地展现选手的实力和风采。
互动性(10 分):选手与观众、评委之间的互动情况,如眼神交流、表情传递等。良好的互动性能够拉近选手与观众之间的距离,使演奏更具感染力。
3. 音乐理解(30 分)
作品风格把握(15 分):选手对所演奏作品的风格特点是否准确把握,如古典音乐的严谨、浪漫音乐的抒情、民族音乐的特色等。准确的风格把握能够使演奏更具专业性和艺术性。
作品结构分析(15 分):选手对乐曲的结构是否清晰明了,包括乐曲的段落划分、主题发展、高潮处理等。对作品结构的深入理解有助于选手更好地组织演奏,使演奏层次分明、富有逻辑性。
三、评分过程
在决赛当天,器乐教研组的评委老师们严格按照评分细则,对每一位选手的表现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分。评委们秉持公正、客观的原则,从技术水平、舞台表现和音乐理解三个方面对选手进行全面评价。在评分过程中,评委们还详细记录了每位选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,以便在总结时进行深入分析和反馈。
四、大赛总结
(一)优点总结
选手整体水平较高:进入决赛的选手在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。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,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和音准,对作品的情感和风格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表达。
舞台表现力强:大部分选手在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台风和自信度。他们能够自如地面对观众和评委,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得体的举止,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,使演奏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。
作品选择多样:选手们所选作品涵盖了古典、浪漫、民族等多种风格,体现了他们广泛的音乐视野和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包容与尊重。多样化的作品选择也为大赛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看点。
评委打分现场
(二)不足之处:
部分选手紧张情绪影响发挥:少数选手在决赛现场由于紧张,出现了音准偏差、节奏失误等问题,未能完全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水平。这反映出选手在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。
个别作品处理不够深入:部分选手对所选作品的结构和细节处理不够深入,缺乏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,导致演奏在某些环节显得略显平淡,缺乏亮点和创新。
舞台互动有待加强:尽管大部分选手能够与观众进行一定的互动,但仍有少数选手在舞台上的互动性较弱,未能充分利用舞台空间和观众氛围,使演奏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所减弱。
比赛现场
五、教学反思与建议
(一)加强心理素质训练
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,帮助他们克服比赛中的紧张情绪。可以通过模拟比赛、心理辅导等方式,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,使他们能够在各种比赛和表演中保持稳定的心态,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。
(二)深化作品分析与理解
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,从作品的历史背景、作曲家意图、音乐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。通过组织专题讲座、作品研讨等活动,帮助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,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奏水平。
(三)提升舞台表现力
在日常教学中,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。除了加强乐器演奏技巧的训练外,还要关注学生的台风、表情、仪态等方面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演出、比赛等活动,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舞台经验,提高舞台自信和互动能力。
(四)注重个性化指导
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,教师应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。对于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,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音乐表现力和艺术修养;对于技术基础较弱的学生,则应重点加强基本功的训练,帮助他们夯实基础,逐步提高演奏水平。
六、后续计划
(一)举办经验分享会
组织获奖选手和评委老师举办经验分享会,让选手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、比赛经验和演奏技巧,同时请评委老师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,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。
(二)加强教学研讨
定期开展以器乐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,组织教师们就教学方法、教学内容、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,交流经验、分享成果,共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。
(三)完善教学体系
根据大赛的总结和反馈,进一步完善器乐教学体系。在教学内容上,增加对音乐作品风格、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学习;在教学方法上,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,如情景教学、合作学习等,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。
通过此次器乐大赛的评分与总结,器乐教研组对学生的器乐学习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,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教研组将继续努力,不断提升教学质量,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而不懈奋斗。
决赛合照现场